(资料图片)
|求助者是一位大学教师,因为【工作压力大】而来做心理咨询。→她说最近几年都在专心写论文、发论文,希望自己能够按时评上【副教授】,结果【时间到了,没有评上副教授】,自己感到非常【沮丧】,也非常【自责】。|咨询师:“希望【今年能够评上副教授】,结果【名单公布后,却没有自己的名字】”“【我】觉得【非常失落】,是这样吗?”→求助者:“是的”→咨询师:“你有考虑过【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失落】吗?”→求助者:“愿闻其详”→咨询师:“如果我们从【比较的角度】来看待【这次评职称的事情】”“你这次【没有评上职称】,你把这个结果与【自己的期望】【今年能按时评上副教授】相比,”“所以会感觉【沮丧】和【失落】的吧?”→求助者:“是这样”→咨询师:“这样的比较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”“许多人都习惯于【把自己的表现】和【期望水平】相比”“这个【期望水平】对自己而言就是一个【完美的存在】,我们把【这样的比较标准】称为【完美点】”“由于【实际表现】达不到【完美标准】,我们体验到【失落】【沮丧】就很自然了”→求助者:“哦”→咨询师:“实际上引发起【沮丧】【失落】情绪的直接原因”“并不是【没有评上副教授】,而是【你的比较标准】”→求助者:“怎么理解?”→咨询师:“【直接原因】是【比较标准带来的】,我们【换一个标准试试看】,你就能理解了”→求助者:“换什么标准呢?”→咨询师;“在你们学校【像你这个学历条件】评上【副教授】,最长需要多少年时间呢?”→求助者:“我是博士毕业,在我们学校,像我这样的条件,有的老师十年了,都还没有评上副教授”→咨询师:“如果你把【自己五年没有评上副教授】这种情况,和这位老师【十年都没评上】比较”“你会是什么心情?”→求助者:“心情好多了”→咨询师:“你看同样是【没有评上副教授】,但是【比较的对象不同】,【情绪体验】就不一样了。”“和【期望】相比,就感到【沮丧】和【失望】”“但是和【更糟糕的情况】相比,【情绪体验】就好多了”→求助者:“是这个道理”→咨询师:“生活中,我们把【水沸腾的温度设定为 100℃】,把【冰水混合状态设定为 0℃】”“类似的,我们把【理想状态】称为【完美点】,类似于【水温的 100℃】”“把【初始状态】或【某个更为基础的状态】称为【零点】,类似于【水温的 0℃】。”“在【评副教授】这个事情上,你觉得【零点】应该设置为【什么】?”→求助者:“是刚才你提到的【十年没有评上】的情况吗?”→咨询师:“可以吗?”→求助者:“可以倒是可以,只是我们不会那么惨”“另外,也许还有更惨的情形,也许有人【一辈子都评不上副教授】,成了一个【老讲师】”→咨询师:“【零点的设置】有【任意性】”“设置为【十年没评上】可以,设置为【终身没评上】也可以”“它只是一个【参照点】而已”→求助者:“理解”→咨询师:“从上面的讨论,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【没有评上副教授】这件事”“当你把它和【期望】比较,得到的是【沮丧】和【失落】”“当你把它和【更糟糕的情况】即【零点】相比,心情就会【好转】”→求助者:“是这个道理,可我还是希望【评上】”→咨询师:“这个没问题,反正【近年评审是没戏了】,”“你可以【期待】的是【明年】或是【更晚些】能评上”“假如你以【今年参加评审所具有的资质】,比如【发表论文之类】作为【零点】”“明年再多发一些论文,作为自己【增加一些评审资本】,你会不会觉得【好些】呢?”→求助者:“会的”|【评估零点技术】是非常重要的技术,在【自动思维】和【中间信念】阶段的咨询中有可能被用到。
标签: